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 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1-02-09 浏览次数:10262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各中央企业人事部门:为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总结工程技术领域试点工作基础上,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索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技能相促进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适应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趋势,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创新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机制,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两类人才融合发展。

2.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职业发展中“独木桥”、“天花板” 问题,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申和职业资格考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多加职业找能评价。搭建两类人才成长立交桥。

3.坚持科学评价。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啡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倾向,强化技术技能贡献,突出工作业绩,保持两类人才评价标准大体平衡,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4.坚持以用为本。立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促进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措施相互衔接。着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二、主要措施

(一)扩大贯通领域。

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为工作重点。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支持高技能人才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翻译、出版、酒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新兴职业、新兴领域贯通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专业对应关系。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

1. 淡化学历要求。 对两类人才贯通的职称系列, 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均可多加职称评审。 不将学历、论文、外讲、计算机等作为高技能人才乡加职称评中的限制性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吸納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参与制定评价标准。

(四》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

符合职业技能评价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助理级、中级、副高级职称,累计工作年限达到申报条件的,可分别申请参加与现岗位相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评价。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1年后。可按累计工作年限申报相应职业(工种)晋级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注重操作技能考核。具有所中报职业相关专业毕业证书的,可免于理论知识考试。具有相应职业(工种)技能等级水平的优秀人才可直接中报该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用人单位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的标准条件。

(五)加强评价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

高技能人才依据技术技能水平自愿参加职称评审。鼓励取得职称的高技能人才坚守在生产服务- -线。 探索建立企业内部技能岗位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互相衔接机制。各类企业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开,评优评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用人单位研究制定高技能领军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股权期权激励。设立高技能领军人才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按实际

贡献给子高技能人才绩效奖励,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是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巩固党 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聚焦关键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实际抓好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二)强化监督指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作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各地、各有关单位有序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宜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提高用人单位积极性,引导两类人才积极参与。大力宣传两类人才贯通的典型经验。强化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田,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0年12月28日